第一章 政治·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项训练二
专项训练二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中的两种状态,两种形式,但二者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引起、相互渗透等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既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规律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在进行量的积累时就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和信念,不能因量变的漫长和艰辛而放弃或失去信心,要相信规律、相信质变必然会发生,相信“坚持就是胜利”。因此,选择C选项。
2.D[解析]“主观见之于客观”就是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的特点。一方面,实践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所谓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对,它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它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两个部分,即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所谓“客观”是指一切客观存在,它包括思维以外的一切领域。因此,选择D选项。
3.A[解析]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面对疫情蔓延,“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积极研究抗疫方案,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B、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应为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选择A选项。
4.C[解析]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是政治上清醒和坚定的基础,这体现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是正确的认识,必将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因此,选择C选项。
5.D[解析]人类主观能动性又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A、B、C三项均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反映。D项:刑天舞干戚象征的是一种永不妥协的精神,并未涉及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因此,选择D选项。
6.C[解析]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认识论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哲学上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就是可知论;反之则为不可知论。因此,选择C选项。
7.A[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是: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只有一个来源,就是实践。因此,选择A选项。
8.C[解析]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题干中“新叶”和“后波”是新事物,“陈叶”和“前波”是旧事物。“催”和“让”体现了新事物与旧事物的交替。因此,选择C选项。
9.B[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而实践提供的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②③说法正确,①说法错误,④说法绝对化,木星探测实践能否如期成功取决于能否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因此,选择B选项。
10.D[解析]历史中的个人,按其对历史进程影响的程度,可分为普通人物和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指对历史影响较大,在历史进程中留下自己鲜明印记的知名人士。反之,则是普通人物。按照历史人物对历史影响的性质,又可将其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前者是指推动历史进步的历史人物;后者是指阻碍历史前进的历史人物。因此,选择D选项。
11.C[解析]对生物生长的认识,现在和以前相比较有了重大的进步,这是因为人们的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说明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科学发现中人们对生物的生存与阳光的依赖程度的不同认识说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给人们的认识带来了反复性。②③正确。但对真理的追求不是循环过程,而是发展的过程,真理也不是认识超越了历史条件,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①④错误。因此,选择C选项。
12.D[解析]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周国平与萧伯纳的观点不同,主要原因在于人的意识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自觉选择对我们有利的认识。因此,选择D选项。
13.B[解析]“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指行家观察事物,注重的是表象后的真实用意或做事的诀窍;外行看事物,只看到表面现象。体现了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热闹”是指现象;“门道”是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选择B选项。
14.A[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动物仅仅利用自然界,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蜜蜂建筑蜂房是出于动物的本能,而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绘制蓝图和行动步骤,所以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改造和创造活动。因此,选择A选项。
15.C[解析]客体是与主体相对应的范畴,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客体不都是物质形态的,比如人的思想、心理活动等,它们都是主体研究的对象,属于客体的范畴,但是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存在。以物质形态存在的事物,都是主体实践的对象。因此,选择C选项。
16.C[解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要求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焦裕禄“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于是深受群众爱戴,表明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C项正确。A、D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表述错误,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因此,选择C选项。
17.D[解析]真理的条件性是真理具体性的内容之一。真理的条件性是指真理的界限。界限是真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由于真理只是反映事物的本质方面,不能包括对象的一切,因此即使在它适用的界限内,也必须与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相结合。不同条件下的三角形内角之和不同说明了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②④正确。因此,选择D选项。
18.C[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是借助于感观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获得的是关于事物现象的感知,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借助于抽象思维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获得的是关于事物本质的信息,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觉只是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出自毛泽东的《实践论》,其中,“感觉”指的是感性认识,“理论”指的是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样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因此,选择C选项。
19.B[解析]在认识系统中,认识客体是与认识主体相对应的另一基本要素,是在认识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的一方,是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也就是说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因此,选择B选项。
20.D[解析]A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我把房子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却一点也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你问我为什么能做到这样,那是因为我的心性超然,不惹尘俗,自然就会觉得住的地方很偏远。诗人将“心性”看做是意识世界中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项正确。B项:“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意思是,人的一生少年的时光怎么能长久呢,即使是波涛翻滚的大海也有变成农田的那一刻。诗句体现的正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项正确。C项:“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意思是,刚出生就灭亡,刚灭亡就出生。诗句只承认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的观点,C项正确。D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这体现的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D项错误。因此,选择D选项。
21.A[解析]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劳动资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手段,其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劳动工具所加工的一切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结合起来就构成生产资料。在上述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要素,因为劳动者是生产活动的主体,生产工具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生产资料只有在劳动者的掌握和作用下,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选择A选项。
22.C[解析]“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出自南宋张栻《论语解·序》,意思是,“知”与“行”相互生发、相互促进,越是深入实践,认识越能精进;有了越发深刻的认识,实践越能通达透彻,“知”与“行”自始至终相互随行。这句话体现了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认识的完整过程。因此,选择C选项。
23.C[解析]马克思曾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题干强调只有实践才能证明思维的真理性。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因此,选择C选项。
24.B[解析]生产实践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发展和全部社会活动的基础。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①生产实践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②生产实践决定各类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③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因此,选择B选项。
25.B[解析]由题干第二句话可以得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题干第一句话提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不同,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其他社会关系也不同”,也就是说社会关系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综上可知,决定人的本质最根本的因素应当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选择B选项。
26.D[解析]本题的“危险”教育理念,是给孩子灌输玩火很危险的认识,不如让孩子亲自体验进而认识到火是危险的,使孩子以后再看见火就会规避,由此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项正确,当选。A、B、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内容,排除。因此,选择D选项。
27.C[解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选择C选项。
28.D[解析]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它包括阶级关系(基础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称为思想上层建筑。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因此,选择D选项。
29.C[解析]题干意思是,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一个方面的认识,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人们没有认识或没有完全认识,仍需要通过实践来认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题干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事物,实际上也就承认了相对真理。因此,选择C选项。
30.A[解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A项说法正确。B、C、D三项说法错误。因此,选择A选项。
31.D[解析]价值判断指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价值选择指人们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并不是所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是正确的,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深入实际,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D项说法正确,当选。A项说法错误,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体,自我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因此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是积极参与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排除。B项说法错误,价值观影响人的行为选择,但不能决定,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奉献故乡也能实现人生价值,排除。因此,选择D选项。
32.D[解析]从题干中可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但历史依然在向前发展,这表明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在不断推进历史的发展,且该观点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A项属于唯物论的内容。B项和C项属于辩证法的内容。因此,选择D选项。
33.D[解析]题干中出现最多的两个词,分别是“发展”和“人民”,明显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即“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A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A项说法错误。B项不属于哲学原理。C项说法正确,但题干并没有强调改革的作用。因此,选择D选项。
34.B[解析]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是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历史上和现实中有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社会意识发展水平不一定是较高的,有些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有可能在思想领域超过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因此,选择B选项。
35.C[解析]A、B、D项均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但最突出的表现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从根本上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某种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因此,选择C选项。
36.A[解析]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本质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最终还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因此,选择A选项。
37.C[解析]A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排除。B项:“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意思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事情没有亲眼所见的可靠,亲眼所见又不如亲自尝试去做,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排除。C项:“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意思是,要削弱的,必先加强一下;要废弃的,必先兴起一会儿,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没有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符合题意,当选。D项:“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意思是,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排除。因此,选择C选项。
38.B[解析]真理的绝对性,包括两层含义:①任何真理都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在它所反映的限度和范围内永远不能被推翻。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这体现出人类思维的至上性。认识的至上性是指人类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无限的、绝对的,即人类是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因此,选择B选项。
39.C[解析]认识论认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人们通过实践可以直接改造世界,使意识中的东西变成实实在在的现实,在“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中,奋斗就是实践的过程,人们通过自己的奋斗实践使美好的幸福生活成为现实,体现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因此,选择C选项。
40.A[解析]真理是人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原因在于,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多数“科学流言”脱离了社会实践,未被社会实践检验,违背了真理的客观性。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真理的主观性,指的是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这是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B项错误。C项: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这与题干无关,C项错误。D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项错误。
41.A[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伟大梦想不是等出来、喊出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想法变成现实。“江河之所以能冲开绝壁夺路而出,是因其集聚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说明了实践可以改造世界。因此,选择A选项。
42.A[解析]“领导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得做群众的学生”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价值,这句话包含的哲学意蕴是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与实事求是无关。因此,选择A选项。
43.B[解析]题干中“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A项:“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意思是,狂风不会整天刮,暴雨也有终止的时候。强调了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自然法则,都有规律可循。A项排除。B项:“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出自唐代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是,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强调要去钓鱼才不会空有羡慕之情,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B项当选。C项:“守其故物而不能自新,虽其未消,亦槁而死”出自王夫之《思问录·外篇》,意思是,抱残守缺不能坚持发展自我更新,虽不会马上消亡,但是也会像缺水的植物一样失去生命力枯萎而死。说明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不能抱残守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事物的生命力。C项排除。D项:“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意思是,君子不掩盖别人的好处,不谈论别人的坏处。说明要树立正确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D项排除。因此,选择B选项。
44.D[解析]①:“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说法正确。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但是理论创新题干未提及。②:“利用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说法正确。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③:“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说法正确。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起着变革作用。④:“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说法错误。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所以,并不是所有部分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题干中5G是创新的结果,促进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体现了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5G促进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同时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体现了利用5G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固有联系又创造新的联系促进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②③符合题意。因此,选择D选项。
45.C[解析]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是指: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适用于特定条件和范围,如果真理的运用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就转化为谬误。其二,真理是发展的,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实践发展了,还照搬过去的理论,或者把将来才能有条件做到的硬搬到当前现实中实行,在这两种情况下,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其三,真理是全面的,如果把其中某一个方面孤立地抽取出来,加以夸大,以致与其他原理相对立,也会丧失其原有的真理性而转化为谬误。对比四个选项,C项正确。因此,选择C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
1.ABD[解析]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也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因此,选择ABD选项。
[拓展]C项:经济发展属于经济基础,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经济基础。C项错误。
2.BD[解析]人生的价值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根据题意,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大小不必强求,具有“成为一砖一瓦”的奉献精神才是必须的。B项正确。“成为一砖一瓦”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形状”进行打磨,以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体现了自我砥砺的要求。D项正确。因此,选择BD选项。
[拓展]A项:“不能成为伟大的大人物,可以原谅”说明“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选项。A项错误。C项: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根据人生价值的定义,人的实践活动不可能脱离他所在的社会,所以人生价值不能超越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C项错误。
3.ABC[解析]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的特点,但又不能把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归结为一般的物质性,它体现了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即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被动者之间的关系。因此,选择ABC选项。
4.AB[解析]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一方面,思想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有意识的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定的现实力量,反过来影响思想上层建筑。因此,选择AB选项。
5.AB[解析]真理的客观性具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C项错误,真理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讲的是真理的功能,排除。D项错误,真理之所以为真理不是由大多数人认同的公共性所决定的,排除。因此,选择AB选项。
6.ABD[解析]A项:说明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自由发挥。B项:说明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D项: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在主观上采用合适的方法。A、B、D三项均正确说明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C项:错误在于“没有条件也要上”,这是违背客观规律性的做法,排除。因此,选择ABD选项。
7.ABD[解析]题干中,画家、植物学家、木匠由于职业及各自专业实践活动形成的知识背景、心理需要的不同,导致对大树的关注点也各不相同。这充分体现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人的感觉受已有理性的指导,即已有认识影响感觉活动。A、B、D三项正确,当选。C项错误,应该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排除。因此,选择ABD选项。
8.AC[解析]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对立统一。因此,选择AC选项。
9.AD[解析]“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意思是越是深入实践,知识就能不断增长,认识就能不断精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实践才越有方向感。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A项: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A项正确。B项:认识到的理论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的发展,才能体现其价值。反之,实践又会使人们产生新的认识,促进认识的发展。人类社会就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前进的。而实践作为认识的起点和终点,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重视实践、落实到实践中去。B项错误。C项: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的第二次认识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C项错误。D项:实践会促进认知的提升,而提高了的认知,反过来又会对实践产生更高的指导作用,这就是所谓“知之深则行愈达”。并且这种不断互动、互相激发的关系,贯穿在整个认知与实践的过程之中。D项正确。因此,选择AD选项。
10.AB[解析]A项:孔子说“过之和不足是一样的”,做事如果太过,往往导致事情出现不好的结果,就像没有做完一样,A项当选。B项:“过犹不及”的故事告诉人们如何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让各个环节都是做到刚刚好,要注意把握度,凡事不能过度,超过了这个度,事物就会转向另外一面。B项当选。C项:“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也不要片面强调考试分数”,这句话在强调要全面看待问题,要树立全局意识,与题干体现的适度原则不符。C项错误。D项:孔子所说的“过之”与“不足”一样,是在强调适度原则,做事情需要把握度,而不是强调做与不做一个样。D项错误。因此,选择AB选项。
三、判断题
1.√[解析]“南橘北枳”最早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意思是,南方生长的橘子移植到北方后,其味道和色泽都会发生显著变化,不能称之为橘,只能称之为枳。它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也指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们的性格和气质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本题正确。
2.√[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主要表现为: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因此,本题正确。
3.√[解析]实践具有创造性,是世界和万物的创造者,没有实践就没有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就没有实践创造的城市、农村、山川、田野和万物,就没有在实践中得到生存和发展的主体,实践不仅创造出新的客体,而且创造出新的主体。因此,本题正确。
4.√[解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发展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坚持与生产力状况和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我国经济优化结构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此,本题正确。
5.×[解析]事物的本质要通过各种现象的总和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多变的、易逝的现象,甚至假象都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表现着事物的本质,现象是重要的。因此,本题错误。
6.×[解析]社会意识的特点:(1)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其独立性具体体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因此,本题错误。
7.×[解析]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的原则,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反映论是指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因此,本题错误。
8.×[解析]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主观对客观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真理超出具体的条件的范围会变成谬误,说明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而不是包含谬误。因此,本题错误。
9.×[解析]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它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二是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故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因此,本题错误。
10.√[解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有多高,体现了实践“登山”是认识“天之高”的基础源泉,此知行观是唯物主义的。因此,本题正确。
公众号粉丝专享礼
② 私信“时政周报”领取时政每周讲义+模拟题
③ 私信“公基珍题”领取公基历年试题
扫码关注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