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辅导:科技文献阅读
青海省事业单位群:140247216 青海省选调生考试:141339568
一、 概述
阅读的材料是自然科学类文章所涉范围比较广泛,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农业科学、天文、地理、信息等诸多门类,这些文章紧紧跟踪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及研究领域。题材陌生,信息量大。
科技文献阅读题一般以客观、主观形式或者主客观搭配的形式命题。
二、 作答方法之客观性试题作答
科技文献客观试题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理解能力及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1.通读原文 整体感知
首先采用逐句快速阅读的方法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同时对这些重要信息的内容加以勾画并标注,把握好关键词、句,全面理解表达文章信息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过渡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这既是命题者常做“手脚”之处,也是解题突破口。
2.审读选项 找准原句
针对客观性试题而言,先仔细阅读题目中四个选项,然后再次阅读原文,围绕每一个选项内容查找并划出与之在文中相对应的语句,然后筛选出与选项相关的有效信息,并在划出的原句前标明题号及选项号。
3.比较异同 辨析正误
将题目中四个选项内容——与筛选出的原文信息比较仔细找出选项与原文信息在表达上的差异处,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则是正确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则是错误项,最后根据题干要求选出答案。
三、真题演练
【示例1】
人类是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员,作为有智慧的生物,人类从这个生物圈中受益很多,用“生植物做药物就是其中之一。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有40% 的药物来自“生植物的提取物,这里还未包括古老民族都有的传统疗法:直接用“生植物做药,中医的草药就是一个例子。
如果你牙疼,西医解释为细菌感染,用杀菌的消炎药治疗。中医却解释为“上火”,用清热的草药治疗。无数实践证明两种方法都有效,但哪种解释有道理,人们的看法就大相径庭了。
用高倍显微镜可以看到造成发炎的细菌,因此人们不怀疑西医的科学性。但是,中医说的“上火”,却令人难以解释。于是有人就把中医斥之为“不科学”,事实上,只是因为中医的道理更深奥,过去的条件不成熟,无法理解它而已。中医体系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得以初步建立,公元前5世纪的扁鹊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医学的最高成就,他所采用的切脉、望色、闻声、问病四诊法和当时广为流行的砭石、针灸、按摩、汤液、手术、吹耳、导引等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战国晚期出现的《黄帝内经》是当时医学的集大成著作,它第一次提出了脏腑、经络学说,成为日后中医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它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处理医学中各种问题的总原理,,为临床诊断提供了理论说明。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中医的科学性,正如英国《自然》杂志主编坎贝尔博士所说,中国古代科学方法重视从宏观、集体、系统角度研究问题,其代表是中医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归功于人们对基因提制和蛋白质制造过程越来越多的知识,现在的医学界已经认识到,人类的疾病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这些制造过程有关。细菌或病毒能致病是因为它们可以侵入细胞,影响这些复制或制造过程,当前化学家们在研究分子自复制和自组装过程,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成分、浓度和酸碱度等,也会影响这些过程。比如烟酒过度后,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变得有利于细菌或病毒侵入后非正常复制或制造过程,因而致病。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的这种状态,就是中医说的“上火”。在服用了中药后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得不利于细菌或病毒侵入后非正常复制或制造过程,因此逐步恢复正常。
目前,解开中草药科学原理之谜的条件已经成熟。我们正需要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直接观察中药是如何影响细胞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进而影响基因复制和蛋白质的复制和生产。实现这种观察有不少技术上的困难,需要中医、西医和化学、物理学家们通力合作才能解决。
但是,当这个谜解开后,中医的每一点并不一定都可以用西医的理论来理解。反之亦然。中医把人这个复杂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和治疗,西医则从微观结构来观察和治疗人体。按照物理学的说法,这两种观点是互补的。每一种都是对另一种的补充,每一种都没有包含全部真理。因此,最好的医学应该是中西医相结合的医学。
1.单项选择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医体系在先秦时期就已发展成熟
B.扁鹊最早提出了脏腑、经络学说
C.砭石、针灸、按摩、导引等方法从战国晚期沿用至今
D.阴阳五行学说是叶黄帝内经曳处理医学问题的总原理
2.单项选择题: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A.西医的某些观念无法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
B.从物理学上看,中医和西医结合能解释所有的疾病
C.对于复杂疾病的治疗应该同时采用多种方法
D.中医理论的解释比西医更复杂,但没有西医成熟
【示例2】
美国基因学专家在研究了人体内几百种不同细菌的DNA后证明,刚出生的婴儿其体表和体内是无菌的。但在出生后几个小时,随着吃奶、喝水等,一些细菌便乘机进入体内“安家落户”。此后““移民”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王国”。最初的“殖民战争”决定了每个人体内细菌的类型,有的是“常住居民”,有的则属于“流动人口”。细菌也有自己的“语言”,喜欢群居,一般同一种细菌聚集在一起,既交友也树敌。如果将人体内的细菌逐个头尾相接,其长度可绕地球2周还多,仅人类消化道就含有将近2.04公斤细菌。
别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其实大部分细菌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研究发现,每个人所携带的细菌种类各有不同,被视为人体虚拟器官,人的健康长寿离不开正常的菌群。比如生活在我们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不仅可以帮助消化,还能保护人体不受病原体感染。用人体自身细胞不能产生的酶,合成我们所需要的维生素和营养物质等。比如氨基酸。
人体的皮肤实际上也是一个细菌““动物园”,大约生活着250种细菌。研究发现,每个人的皮肤上都有大约3/4的细菌与别人皮肤表面的细菌不一样,男性与女性皮肤上的细菌也有着显著的差别。它们大多对我们的皮肤起着保护作用,并为每个人制造着独特的体味。
但也有一些细菌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人体有五个细菌最多的角落,分别是口腔、鼻腔、腋窝、外阴、肠道。人的口腔是细菌难得的沃土,美味的食物残渣和适宜的温湿度,为细菌创造了舒适的生存环境。各种细菌争相云集,也为有害菌群的孳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不小心,口腔溃疡、牙周炎、口臭、疼痛等扰得人不得安宁。每天早晨我们所刷掉的牙垢就由600种细菌组成,俨然就是一个团结紧密的“社区”。常见的肺炎球菌则寄居在人的呼吸道里。在外部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这种细菌与人体相安无事。受凉、过度疲劳、精神受到强烈刺激、创伤等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时,这种平衡便会被打破。肺炎、老慢支等呼吸系统疾病就特别容易复发。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将细菌消灭得过于彻底的环境可能反而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英美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儿童时期不接触细菌和病菌,是5岁以下人群I型糖尿病病例近年来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那些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更早接触到带菌的物质,有更多机会与宠物相处,患过敏症、哮喘和湿疹等疾病的几率反而很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也首次证明,肠道内的细菌会影响大脑的化学反应和行为举止。这是一个重要发现,因为不少常见肠胃疾病往往伴随着情绪焦虑和抑郁。
1.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一生,都与细菌结下不解之缘。细菌不仅生活在我们周围环境,还在我们体内蛰居、繁殖。
B.科学家研究发现:寄居在人体的细菌,有的对人体有害,有的则对人体有益,如乳酸杆菌等。
C.人刚一出生,人体内便会带有多种不同的细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细菌也会越来越多。
D.每个人体内的细菌类型往往是不同的,且细菌一般喜欢群居,常常是同一种细菌聚集在一起。
2.不定项选择题: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人体中的细菌大多数是红脸英雄,被人看作是人体的虚拟器官。有益细菌决定着人体的健康与长寿
B.人体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对人体的贡献有两种,一是帮助消化,二是产生人体自身细胞不能产生的酶
C.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如果更早的接触到带有细菌的物质,反而对人体健康有益,减少某些疾病几率。
D.人体皮肤上也生活着大量的细菌,细菌中的大部分对皮肤起着保护作用,并使自身显示出独特气味
四、作答技巧之主观题
主观题的问题设置,一般是问对于文中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或者是对于问题、原因、观点的分析等,而其答案往往来源于原文。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在通读原文,整体感知的前提下,重点关注文中关键词,理解其含义。值得考生注意的是,一定要结合语境对照理解。一是根据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含义;二是根据上下文把握词的语境义;三是代词或非代词的指代含义。需关注的关键词包含:
(1)体现立场观点的词语;
(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
(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
(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
(5)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6)比喻等特殊的词语;
(7)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涵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涵义,有利于准确、快速掌握文献整体的内容要点。需关注的重要句子有:
表达含蓄,利于发挥的句子;
表现主题思想或层次的关键性语句、文眼;
内涵丰富的语句,形象生动的句子;
④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⑤容易理解错误的语句(如科技文献中的长句子);
⑥难理解的比喻句(从喻体找本体)。
3.筛选信息
筛选信息不仅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还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具体操作如下:
(1)审明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在整体把握,快速感知主要信息,借助关键语句把握大意、明确层次结构的前提下,仔细阅读问题题干,明确题目“指令”,确定筛选范围。
(2)局部研读,准确筛选与题目对应的重要信息。按“指令”找准关键语句。
4.分析与概括
在经过辨别、筛选和整合文献中重要的信息后,需要对保留信息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概括。就是要考生用自己的话来对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献进行具体的总结、筛选、加工,最后概括出来。要做到:答案要点内容全面,文字简练。具体做法:
(1)把分散在全文各处的重要信息筛选之后,直接分条罗列即可。
(2)根据题目要求把筛选出来的原文语句进行简单的转化,如改变陈述角度或叙述方式等。
(3)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合并、抽象及概括,转化组合形成答案。
五、主观题真题演练
【示例5】
英国媒体称,根据一项针对地球深处地下物质的研究,地球上的生命或许源自深深的地下而非地表。英国叶每日邮报曳报道指出,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在地下深达五千米处生活和繁殖的微生物,这为35亿年前地球上生命源自何处的问题提供了线索。这项研究表明,这些微生物可能已经在与地表隔绝的情况下生活了几十亿年。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与世隔绝的生命形态分布在不同大陆,但都创造出了拥有相似基因的个体。
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北美和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与普林斯顿大学一个团队从约翰内斯堡地区一处矿井通道内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获取的样本高度相似。其DNA序列也与在北美洲西北部海域和日本东北部海域岩石海床上发现的微生物相似。这表明,这些微生物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而这个祖先就生活在地球生命起源的时代。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马特·施伦特说,现在还不清楚相似的微生物是如何散布到相距。远的南非、北美和日本的。施伦特博士说:“两年前,我们还不太了解现在的地下微生物是怎样的,以及它们吃什么。自那以来进行的多项研究已经大幅扩充了这方面的数据。我们正在掌握的信息不仅包括在这些生态系统下发现的是什么种类的微生物,而且还包括在全球不同地点发现的微生物之间的某种一致性要要目光所及之处,我们都看到了同样种类的微生物。”
报道指出,这些生命形态不是依靠太阳光为生,而是通过氢与甲烷获取能量,这些化学燃料可以通过高温高压下的某些种类的岩石获得。施伦特博士说:“人们容易理解为何远隔重洋的鸟类或鱼类有可能会相似,但想想在地下深处极度高温高压的坚硬岩石缝隙中,在相隔1.6万公里的不同地点,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这很挑战人的想象力。”
研究人员麦科洛姆说:“在某些很深的地方,例如深海热泉,那里环境变化剧烈,催生了多样化的生物群落。在其他一些地方,例如地下深处的缝隙,那里的生态系统是隔绝的,只有少数几种细菌能在那样严酷的条件下生存。”
报道指出,这一最新发现不同于以往的理论,即生命并非诞生于地表湖泊和海洋的“原生汤”中,而是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
该理论认为,35.5亿至38亿年前,生命诞生于池塘或海洋中,起因是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在某种形式能量的作用下生成氨基酸,而氨基酸可以构成蛋白质,然后再进化成地球上第一批生物种类。然而,这种假设存在一个问题,例如,当初地球表面存在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它可以迅速摧毁暴露在阳光下的复杂生物分子。
科学家说,这些微生物有可能被用于医疗目的,因为他们发现这些微生物可以承受120摄氏度的高温和比地面高出50倍的大气压。人们能够理解和描述这些现象,是得益于通过深碳观测计划对微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数据的汇总与整合。
问题:结合文章内容,请分析作者提出“地球上的生命或许源自深深的地下”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