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首页
微信

华图教育

微信号:huatuv

+ 关注
微博

华图教育

官方认证微博

+ 关注
登录 | 注册
你的位置:首页 > 备考技巧 > 公共基础知识 >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认识和实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认识和实践

2014-03-12 09:42      文章来源:北京华图

    一、实践的本质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1.实践的含义及要素。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这也是实践的本质。所以,实践既是人的活动,又是物质性活动。前者体现了主体性原则,后者体现了客观性原则。实践的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和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的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实践的手段则是指实践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联结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2.实践的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特征。

    第一,客观现实性。

    第二,自觉能动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形式。

    生产的实践;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真题解析

    (单项选择题)实践的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为()。

    A. 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B. 尝试性、探索性和学习性

    C. 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和科学实验

    D. 客观性、目的性和探索性

    【答案】 A

    【解析】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共同性的基本特征是:(1)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2)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3)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本题正确答案为A。

    二、认识的结构与本质

    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工具。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所谓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它有三个特点:

    第一,认识主体必须以实践主体为基础。

    第二,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只有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认识活动的主体才是认识主体。

    第三,信息联系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认识主体社会性的突出体现。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所谓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客体按照它自身的性质不同,可区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认识客体也有三个特点:

    第一,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实践的水平和范围决定着认识的水平和范围。

    第二,在认识活动中接受主体的观念改造,是认识客体的本质特点。

    第三,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就可能性来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成为认识的客体,都能够为人所认识;而就现实性来说,进入人的认识活动的客体又总是历史的、有限的,主体对它的认识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3.认识中介。

    认识中介是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系统。

    认识中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物质中介。它包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也包括作为感官延伸的感知工具和作为大脑延伸的思维工具,如各种观测和实验仪器、计算器和计算机及其网络等。二是观念中介。包括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感知形式和思维框架,如社会通行的时空观念、范畴体系、逻辑规则和思维方式等。三是语言中介。包括自然语言系统和人工语言系统,前者诸如各个民族的民族语言、生活中的日常语言等,后者诸如各种计算机语言以及为达到特定目的而人为创造的人工语言。

    认识活动是一个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认识主体是首要的能动的;认识客体是客观制约性要素;而认识工具则是二者的中介,是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发展的客观标志,体现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不同方式。

    4.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表现在:认识活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认识是摹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

    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第二,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第三,从人类知识的根源来看,人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实践的发展不断给认识提供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在探索和解决新课题中向前发展;第二,实践不断给人提供大量的有关的经验材料;第三,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供了日益完备的物质条件;第四,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着认识主体的进化和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对实践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集中地表现为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按其性质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由于认识的性质不同,它的作用也就不同。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认识可以使人掌握客观规律以指导人的活动;第二,认识可以使人的实践具有计划性;第三,认识可以调节人的生活行为;第四,认识可以使经验上升为理论;可以使人实现对自己的认识。相反,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它妨碍人们去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如若把错误认识变为行动,就会造成实际的危害。

    实践决定认识和认识指导实践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主体总是在实践中认识,又在认识指导下实践。离开实践就没有认识,实践又总是包含着认识。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接受检验的过程,同时就是它指导实践、发挥认识功能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内在根据。

    真题点睛

    (单项选择题)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

    A.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B.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共同作用

    C. 社会实践的需要D. 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欲望

    【答案】 C

    【解析】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实践不仅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它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真题解析

    (单项选择题)俗语说“一叶知秋”“一燕知春”。这说明()。

    A. 现象和本质是同一的B. 人们可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 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D. 分析和综合是认识事物唯一可靠的思维方法

    【答案】 B

    【解析】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题干中“一叶”“一燕”都是现象。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题干中“秋”“春”都是本质。现象与本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人们通过叶子变黄这种表面现象可以判断出秋天的到来,说明人们可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同理,“一燕知春”也是如此。

    四、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有联系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经验论则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法回答。这是认识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其次,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再次,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

    最后,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真题解析

    (单项选择题)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

    A. 感觉、知觉、表象B. 概念、判断、推理

    C. 实践、认识、再实践D. 抽象、具体、再抽象

    【答案】 B

    【解析】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辩证法的“个别—一般—个别”、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群众路线的“群众—领导—群众”,这三个公式是一致的。

(编辑:姜芃)

上一篇: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辩证唯物主义 下一篇: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行政法之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事业单位:htshiyedanwei
想考事业单位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备考资料
每日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