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称贫富差距超出预期 建议国企红利全民共享
外界预期,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对“十二五”规划定调,而久拖未决的收入分配改革应是其中一个重点议题。
在此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包括国民收入分配等围绕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14项重要课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工作,并将有关调研报告正式交给了国务院,作为其对“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建议。
其他一些重要机构和社会团体也结合自身情况和职权范围,就收入分配改革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调研。
今年上半年,全国工商联对“中小企业员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工作。从3月中旬到7月下旬,全国人大财经委分别赴江西、福建、安徽、甘肃、四川等省市就国民收入分配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并邀请有关部委和专家研讨,形成专题报告。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王万宾表示,这份专题调研报告指出了居民收入、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城乡、区域、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等问题,并深入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而在全国人大财经委召开的收入分配专题调研内部会议上,一些参加调研的委员感叹,收入分配问题要比预想的严重。有的委员指出,中国已经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最迟应于明年上半年制定出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案”,还应建立健全有利于居民收入合理增长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体制机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分配格局等,并就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税收调节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贫富差距远超预期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国民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比重和一个差距’”,直接参加调研工作的全国人大财经委经济室主任李命志对《财经》记者表示。
“两个比重”是指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下降,初次分配向资本倾斜。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收入分配的三个要素主体中,居民的收入增长最为缓慢,而政府和企业的增长较快。
尽管对于政府收入有着不同计算方法,比如是否纳入预算外收入土地出让金等收入,但参加调研的各方一致认为政府收入在近些年增长较快。
全国人大调研的几个省份无一例外地存在“两个比重”持续下降的问题,且劳动报酬比重明显低于国际上55%-65%的平均水平。
以江西省为例,江西省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从2005年的65.03%下降至2009年的59.50%,企业收入占比从17.83%上升至18.80%,比重提高最多的政府收入从17.14%上升至21.70%。福建省的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则是由1990年的53.4%下降至2005 年的43.6%,“十一五”期间进一步下降到2007年的41.9%。
“一个差距”则是指收入差距持续拉大。从城乡差距看,2000年-2009 年,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由3359元扩大到9582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2.74∶1 扩大到3.13∶1。
从地区收入差距看,甘肃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与最低地区相差由3528元扩大到902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差由2361元扩大到4867元。
从行业收入差距看,最高的金融业收入是最低的畜牧业的15.2倍,远远高于美欧5倍左右的差距。
从不同收入组的收入差距看,2005年-2008年,安徽省城镇居民高收入户可支配收入相当于低收入户的倍数由2.9倍扩大到3.1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低户差距由4.8倍扩大到5.2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分别扩大了2.8个和1.3个百分点。
据世界银行统计,2009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7,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红线。另据人保部的统计,目前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维持在3.3倍左右。10%的最高收入户与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的差距,更是达到了20多倍。